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资源 > 网上展览

“鄞州记忆”古村系列图片展之——勤勇村

发布时间: 2023-01-06       来源:       字体大小:【

【前言】钟灵毓秀地,邂逅勤勇村”。这个村秉承“勤劳勇敢、艰苦创业”的优良传统,荣获浙江省首个全国文明村、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、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,坐拥鄞州区最年轻的文物……如今,村庄走上了旅游开发带动乡村振兴的快车道,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打卡。

 

一、“浙江学勤勇”

从宁波市区开车出发,沿着鄞县大道一直往东,驶入宝瞻公路后,很快就可看到公路边高高矗立的标志性碑刻,这里就是鄞州区东吴镇勤勇村。

勤勇村标志  牛也  


汽车驶入方方正正的石砌凤仪门后,一座颇具现代气息的“石头村”映入眼帘。

勤勇村凤仪门  牛也  

 

迎面而来就是一只几乎达两层楼高的巨大金凤凰。它昂首欲飞,色彩绮丽的凤尾垂地,仿佛正在欢迎每一位来宾。

勤勇村的金凤凰 牛也


凤仪门和金凤凰这一组勤勇村的地标建造于1974年。2010年,被列为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,并列为区级文保单位,是迄今为止鄞州区最年轻的文物。

勤勇村楼房外墙 牛也


村里的石路石台阶 牛也


新村整洁朴素,道路、花坛、楼房的外墙、廊柱等均采用石块砌成。工厂、礼堂、招待所等公用建筑靠近凤仪门。进入凤仪门后,左侧为鄞县工艺美术厂厂房,现为勤勇村文化礼堂,村史陈列室展示了勤勇人艰苦奋斗的历程。

勤勇村文化礼堂 牛也


时光慢慢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勤勇人秉承“勤劳勇敢、艰苦创业”的优良传统,靠着一副肩膀两只手,团结一心,实现了“千余人民心向党,八百亩粮田超双纲,六千亩山林披新装,十一只水库鱼满塘,畜牧生产大发展,社员户户住新房”的奋斗目标。

勤勇村全景图 牛也


勤勇村艰苦创业的故事传遍神州大地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这只山乡飞出的金凤凰成为宁波、浙江乃至全国学习的典范。

 


二、老书记王信德  振兴勤勇第一人


老书记王信德是振兴勤勇的第一人。王信德(1938年—1996年)历任勤勇大队党支部书记、乡党委委员、县委常委、县委副书记等职,1983年任省委候补委员,曾出席党的十二大。他带领村民艰苦奋斗,兴办工厂,畜牧、果业、茶叶,各行各业全面发展,村子走在奔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大道上。

老书记王信德同志 供图:鄞州区档案馆

 

村民们清晰地记得,上世纪八十年代,外村姑娘嫁到村里,第二天村干部上门贺喜时,送上一根扁担和一对土箕作为礼物;村民全年参加生产劳动,只休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。初一这天,村里的广播喇叭开始一遍又一遍发出温馨提示,初二起,村民要开工参加劳动,请亲友们自己煮饭招待好。当年艰苦创业的故事,现在听来,依旧令人激情澎湃。

关农具 牛也 摄


一根扁担加一对土箕,上山送粪,下田担谷,挑来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。

上世纪80年代村民的家电 牛也 摄


上世纪80年代初,部分村民已经拥有电视机、录音机、沙发等高档品,当年村民家里的陈设现陈列在文化礼堂。

 


三、“石头村”气派大气


村里最为气派的建筑——凤溪文化礼堂漂亮大气,建于1978年,现为村委办公地。

凤溪文化礼堂 牛也 摄


礼堂的石砌外墙稳重大气,十几个台阶宽阔平整。拾阶而上,礼堂内,大堂宽敞明亮,原来配套的休息室、化妆间等现为村委办公用房。

气派的文化礼堂,如今基本保持原貌 牛也

 

放映大厅分单双号两个入口,大厅内设有上千个阶梯座位,内墙饰以浅绿色凹凸不平、蜂窝状的泥灰,具备召开大型会议、放映电影、演出等功能,是村里的政治文化中心。
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全国各地来村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,于是村里建造了一排三层楼房,作为接待站,也是鄞县第三招待所。如今,为村民住宅。

村里的公用建筑如此高大上,村民住宅也非常舒适阔气。

从高处俯视,新村整齐划一  牛也

当年的新村规划图 供图:鄞州区档案馆


民居采用二层楼房和平房相间隔的模式,楼房设计为客厅、卧室,二楼带有阳台;平房为厨房和摆放柴禾、农具的杂物间,这种设计在当时非常前卫,而且符合村民实际的生产、生活方式。

带有阳台的漂亮楼房 牛也 摄


1980年,村民搬进了新楼房。整洁、漂亮的社会主义新勤勇,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,也成了周边中小学生的春游首选地,很多60后、70后,步行数公里,排队前来参观学习。


 

四、穷山村走上致富路


勤勇村原名凤下溪村,大多数村民世世代代靠砍柴、卖柴讨生活,当地流传凤下溪人“脚娘肚当米缸”“一天下雨勉强过,三天下雨叫皇天”的民谣,日子过得很艰难。上世纪60年代末改名为勤勇村。

勤勇村 牛也


1969年,以王信德为党支部书记的勤勇大队班子,制订出《勤勇大队十年发展规划》,带领村民劈山改田,发展茶园311亩,先后建造10多只小山塘、水库,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。并办起了五金加工厂、无线电元件厂、工艺美术厂、精制茶厂等。勤勇村落后面貌迅速得到改变。1974年4月,鄞县县委发出《关于学习勤勇大队的决定》。

勤勇村党支部书记谢军斌正在介绍村里的荣誉榜 牛也

当年村民使用的农具 牛也

 

村经济快速发展,小山村把生意做到了大城市。1983年到1985年,开设勤勇农工商综合公司及多个宁波经营部,并在东门口开了家招待所,村里的拖拉机开到大上海接洽业务。

    随着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,勤勇村针对当时村民居住分散,房屋普遍破、旧、小等状况,结合治山治水、扩大农田,1976年底,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勤勇的目标,请浙江省工业设计院进行新村规划。

“日治坡、夜治窝”,勤勇人白天搞农业生产,晚上到新村宅基地开夜工。

当年的新村概况 供图:鄞州区档案馆


经过村民们的艰苦努力,至1980年底,共建成学校、文化礼堂、招待所、保健站及带有阳台的新楼房33幢、401间;平屋48幢、597间,人均住房面积达29.2平方米。

曾经的中小学,现在为民宿  牛也 摄

当年的勤勇大队中小学规划图纸 供图:鄞州区档案馆

石头砌成的民居,坚固耐用 牛也

当年的住宅规划图 供图:鄞州区档案馆


新村设计极富前瞻性。村里设立了车站,宽阔的道路同村外公路相连接,公共汽车从宁波市区直达村内。当年,每天有三班公共汽车往返于宁波汽车东站和村里。公共汽车停泊在凤仪门旁边,驾驶员和售票员住在村招待所,每天清晨6点多,早班车就从村里出发,载着村民到市区开会、做生意,下午4点,末班车回到村里宿夜。

现在,公交车仍旧通到村里,方便村民出行 牛也 摄(下同)


崭新的村庄,还特意配套一家早餐店,每天清早供应大饼、油条、豆浆等。这在80年代初的农村,相当于酒店早茶的档次,如今传为佳话。

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工的同时,勤勇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。80年代初,村里就引入村规民约,用白纸黑字、大家共同认可的“规矩”去治理和建设村庄。对违反村规民约的现象,村民互相监督,“拉拉袖子”及时提醒,及时纠正。

80年代初的村民公约,保存至今


1985年,勤勇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,是浙江省首个获得此项荣誉的单位。到了1986年,勤勇村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1311元,成为当时全省农村最富裕的村。


 

五、村中古迹与美好传说


勤勇村现常住户500多户,共1000多人。村子里一直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。太白山麓有座“凤凰山”,钟灵毓秀,溪水潺潺。古时山上栖息5只凤凰,经常到溪边饮水,因此小溪得名“凤下溪”,溪边村庄就被叫作“凤下溪村”。


小溪绕村而过


重建的凤凰桥


由于村子地处太白山麓,毗邻天童禅寺,所以自古以来建造了不少桥梁、寺庙等古建筑。历尽沧桑,这里至今仍有一些遗珠引人注目。

黄氏祖堂


凤岭自然村的黄氏祖堂,始建于清代,现成为宁波乡村旅游的一个打卡点。

 


弥陀禅寺


 村北端小盘山腰的弥陀禅寺,始建于唐咸通十三年(公元872年),后屡次重建。寺旁有蒋摩诃墓,村里传说,后梁贞明年间,蒋摩诃遇岳林寺布袋和尚(传说中的弥勒佛)求法,后迁居弥陀寺而终。


 

六、走上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快车道


上世纪80年代后期,勤勇村的发展速度减缓。2004年,谢军斌担任勤勇村党支部书记。2005年,勤勇村迎来了转折,正式启动封山育林。2008年,作为鄞州区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试点村,将村民生活污水全部纳入污水池中,被浙江省环保厅认定为样板工程。2013年年底,勤勇村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,原有的铸造厂、电镀厂和畜牧场逐步关闭。同时建起了年糕加工厂、果酒厂,作为伴手礼,这些特产已经小有名气。

建在村里的酒厂生产的果酒


2016年,村里的民宿正式开始营业,并建造了酒吧等配套设施。2016年,勤勇村被认定为中国传统村落。

村中的民宿


村里建起民宿后,吸引了大批来自上海等地的游客。

江南风格的民宿

 

【后记】勤勇村以山、水、田、村为依托,以红色文化为主题,如今,村庄青山绿水环绕,户户门前有花,艰苦创业的奋斗史和独特的“石头村”风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,每年游客数超过2万人次。勤勇村走上了旅游开发带动乡村振兴的“快车道”。